茶藝—茶道—茶文化
來源: 百度
發布時間:2017年11月15日
在討論茶文化問題之前,必須先弄清什么是文化。
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于文化的范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 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 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制作、化學成份、藥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1.茶文化的四個層次
物態文化——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敝撂埔院筘暡璧姆蓊~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征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保ā杜f唐書?食貨志》)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后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限制,多方盤剝。
行為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廣義的茶文化應該由上述四個層次組成。但是第一層次(物態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門完整、系統的科學——茶葉科學,簡稱茶學。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屬于經濟史學科研究范疇,而且也是成績顯著,碩果累累。所以作為新興的學科,茶文化學應該將研究重點放在過去比較薄弱的第三、第四兩個層次,也就是狹義的茶文化。
如此看來,我們要研究的狹義茶文化是屬于平常所謂的“精神文明”范疇,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脫離“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結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藝也好,茶禮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葉應用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離開,也就不存在什么茶文化了。
2.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目前,關于茶文化的許多名詞術語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亂的認識,茶藝界有許多人常常將茶道、茶德、茶藝混為一談,弄不清茶道和茶藝的區別,如有的叫茶藝館,有的叫茶道館。有的稱茶藝表演,有的稱茶道表演。需要進行深入的討論,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統一的認識。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茶藝、茶道和茶德問題。
茶藝“茶藝”一詞最早出現于七十年代的臺灣。當20世紀七十年代臺灣出現茶文化復興浪潮之后,開1978年醞釀成立有關茶文化組織的時候,接受臺灣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的建議,使用“茶藝”一詞,成立了“臺北市茶藝協會”、“高雄市茶藝學會”。1982年又成立“中華茶藝協會”。各種茶藝館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茶藝一詞被廣泛接受,而且也傳播至港澳和大陸。
至于為什么要稱茶藝,臺灣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在第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宣讀的《茶文化的傳播對現代臺灣社會的影響》論文中指出:當時為了弘揚茶文化、推廣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詞。但是有人認為“茶道”雖然中國自古已有之,卻已為日本專美于前,如果現在繼續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 臺灣來。
另一個顧慮是怕提出“茶道”過于嚴肅, 中國人對于“道”字特別莊重,比較高高在上的,要民眾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安杷嚒本瓦@么產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藝?各家的解釋還是見仁見智并無統一而明確的定義。如臺灣茶藝專家季野先生認為:“茶藝是以茶為主體,將藝術溶于 生活以豐富生活的一種人文主張,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保疽埃骸恫杷囆畔洹?8頁,臺灣茶與藝術雜志社出版)
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包括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藝,科學地泡好一壺茶的技術。二、藝術,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國茶藝之美是屬于心靈美,欣賞茶藝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保ǚ对銎剑骸杜_灣茶文化論》280頁,臺灣碧山巖出版公司出版)
臺灣茶藝專家蔡榮章先生認為:“‘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而言?!v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 關系,那就廣泛地深入到‘茶藝’的境界了?!保ú虡s章:《現代茶藝》202頁,臺灣中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先生還認為:“茶葉的沖泡過程不只是把茶葉的品質完美發揮的技藝,本身也是一種發展個性的表演藝術。借著泡茶、品茗的過程,因為必須專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