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撒切爾主義和里根經濟學的時刻已經到來?
自從凱恩斯主義被奉為宏觀政策的經典理論以后,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進行逆周期調節以期經濟平穩運行,實現充分就業和保持較低的通脹率就成了各國政府的通用手段。這種“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小媳婦兒和面的作法,一通操作之后也曾挽救了陷入大危機并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世界經濟危機,但是卻終于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導致以英美為代表的嚴重的滯漲問題,經濟停滯和高通脹、高失業率同時爆發,此時再采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無論或松或緊,都已經對于經濟運行與促進就業無效了。
從此,凱恩斯主義在英美跌下了神壇。面對當時愁云慘淡而無計可施的現實,新當選的里根總統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不得不采取了減稅、私有化、壓縮政府開支、打擊勞工組織、降低市場管制等一系列旨在促進市場活力和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并最終促成了經濟重新繁榮。這一過程中,主張盡量減少政府干預和恢復市場最大自由的哈耶克和米塞斯成為經濟學理論的新高度,哈耶克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拉佛曲線成為這一時期里根經濟學中最重要的政策模型之一。撒切爾夫人和里根成功挽救了陷入滯漲泥潭的資本主義,再加上期間撒切爾夫人萬里奔襲打贏了馬島戰役、里根總統以星球大戰計劃成功瓦解了蘇聯而雙雙成為最史上偉大的政治家之一。其實哈耶克在早年已成功地從經濟學邏輯上預言了蘇聯模式的垮臺,只不過里根總統加速并促成了這一結果而已。
改革開放解放了市場機制的內在活力,市場化與城市化又加速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融入世界的過程,在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經濟最重要的發展動力之一的同時,也讓市場經濟從此成為中國無法回避和無法拒絕的選擇。市場化只用了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時間,就讓中國徹底該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并將中國各類主要的有形商品產量推向了世界前列。凡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領域,很快就出現了供給過剩,而凡是市場化不足或者發生了逆市場化的領域就始終無法解決短缺或者重新又出現了短缺問題。比如近年來由于煤炭、電力領域國有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再加上不恰當的環保和節能減排考核而導致了長期過剩的煤炭和電力行業去年竟然出現了拉閘限電和煤炭保供問題而名震寰宇。目前,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程度最高并成為市場化代表的房地產行業,又正在以行業調控的名義走在逆市場化的路上,為地方政府所倚重的土地財政也正因此而岌岌可危起來。
計劃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的驅動和調整依靠計劃和行政指令,因此經濟周期往往與經濟發展計劃的周期有關,調節經濟運行也依靠經濟計劃。而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和確立了市場經濟模式的中國,依靠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宏觀調節措施來促進經濟平穩運行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市場經濟國家被奉為宏觀經濟政策經典理論的凱恩斯主義自然也就落地生根并深深植入我國的宏觀政策邏輯之中。以宏觀政策鞭策和剎車“三駕馬車”就成為教科書式的社會通識,而“鐵公基”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促投資、補短板、新基建也就眾人耳熟能詳的保增長、穩經濟的最主要的抓手,2009年的4萬億和近期的12萬億投資計劃堪稱這一模式下逆周期調節的經典案例和標準范式。
可是去年第四季度以來不斷邊際放松的行業調控以及不斷邊際加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卻未能挽回陷入行業危機的房地產企業,多家百強房企的連續排隊暴雷震驚了行業主管部門和監管層,已經過去的“小陽春”與傳統的四、五月樓市旺季卻讓房企的銷售更加慘淡和加速下滑,以至于頭部房企加速暴雷和土地財政迅速式微。從技術層面而言,這是因為長時間的從市場端到資金端不斷加碼的調控惡化了房企的流動性,去年下半年急劇轉淡的市況更是讓房地產行業的流動性危機雪上加霜,陷入流動性困境的房企已經對花樣百出、力度漸大的刺激復蘇政策失去了反應能力,讓千姿百態、不斷出臺的促進行業回暖的政策淪為了政策空轉。從底層邏輯而言,這實際上是因為行業信心已經徹底受損而導致預期無法修復,從而導致政策失效。而預期下行疊加疫情重壓的中國經濟運行的當前態勢,又何嘗不是發展變化到了這個狀態呢?
的確,在多年運用凱恩斯模式催生之下,中國經濟高企的總體負債率已經讓加大投資失去了原有的驅動能力,不斷注水的貨幣政策之下過度高估的人民幣計價資產的風險也讓其盈利能力和抵押融資能力嚴重受限,預期下行和增收悲觀自然也導致了企業投資發展與居民消費意愿的嚴重下降,出口也面臨著重大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并非想刺激就能刺激起來的。尤其在美聯儲連續加息之下貨幣政策繼續放松的空間極其有限,而高企的財政負債率與疫情之下增支減收因素的增加、土地財政的式微,也讓積極的財政政策可運用的空間十分有限。也就是說,宏觀政策確實到了基本已無太大的操作空間,推動經濟復蘇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已經到了將被耗盡的狀態。更何況下行的預期更讓投資、消費都趨向謹慎與保守,刺激性的宏觀政策在無法改變市場預期的情況下也很容易陷入失效狀態。
另外,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在面臨發展模式調整和疫情、國際經貿關系變化等多重影響的同時又遭遇預期下行的壓力,出現“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也不容忽視。這主要由于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之后,由于教育提高,大批人不愿也不會做低收入工作,導致失業率結構性上升;城市化推進中從農村到工廠的管理過渡不難,但是從工廠管理到市場化思維管理,全社會沒有經驗而且還會出現反復;目前還存在上上下下都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并相激放大的問題;為維持增長,上上下下依靠凱恩斯主義以債務擴表,企圖以此渡過危機而導致債務更加惡化,致使增長和發展失去動力;房地產財富效應和社會認知撕裂導致了不斷擴大的社會分化并難以達成共識。
面對宏觀政策失效和政策效應被耗盡并進入滯漲的危險,放棄依靠傳統的貨幣放水和財政寬松來促進經濟復蘇的幻想,重拾撒切爾主義和里根經濟學,以恢復市場活力為根本的時刻已經到來了。(財富中文網)
作者柏文喜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